以行动落实新课标理念 以项目驱动跨学科合作 ——记黎里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研讨活动
日期:2024-01-09 14:26:41  浏览量:166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统筹各门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为落实新课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牵头成立科、信、综、劳联合教研组,开展跨学科主题联合教研活动。聚焦《家乡的古桥》研学项目,以大概念整合为设计理念,设计真实问题序列,开展问题链教学,构建综合课程跨学科学习共同体。以真实情境中的主题研发、动态生成的项目创生,动态建构实践课程,保证课程的学生立场,使学生的学习从“零散”走向“整合”,从“习得”走向“迁移”,从“浅层”走向“深层”。

 

一、聚焦项目早规划

9月15日,科、信、综、劳联合教研组成立,并开展了第一次联合教研主题活动。活动以“新课标与跨学科实践”为主题,由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黄朝侠老师主持,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黄老师介绍了联合教研组的成立背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更好地落实期初学校教研组长会议精神,使教研组活动从散点式走向主题统整式;二是用行动落实新课标精神,走向跨学科、项目化、综合性、实践性。第二部分,重点研讨跨学科教研的意义和必要性:一是学生的生活是整的,学生的课程是不可分割的;二是学生问题解决的活动一定是跨学科的;三是回应现实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第三部分,基于本学期《家乡的古桥》研学主题项目进行规划,开展跨学科主题教研。

 

二、落实行动研课堂

为帮助学生认识黎里古桥的结构特点,10月13日,黄朝侠开设综合实践与劳动融合课《古风粘土桥》。黄老师以学生考察实践作业的展示视频导入,让学生畅谈打卡古桥的感受与收获,自然进入主题。接着黄老师创设古镇场景模型制作的真实情境,带领学生开展了探究学习:认识拱桥的结构、探究制作步骤、思考制作技法、分析制作要点、突破制作难点。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小组合作、完成创意粘土古桥的制作,并放置在场景相框中。在作品展评价阶段,黄老师出示了各个奖项以及评价标准,让学生评之有据。在拓展部分,黄老师从课堂上单拱古桥的制作拓展到学生比较熟悉的多拱桥揽胜桥以及古镇的其他古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制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发现家乡美、创造家乡美、传递家乡美的情感。

 

 

 

为什么古桥多是拱形的?围绕学生活动中产生的这一问题,10月20日,朱敏娴开设科学课《拱形的力量》,为学生答疑解惑,探究古桥结构背后的原理。朱老师以学生的问题导入,设计了三个任务:做拱桥:用一张纸做一个拱形,模拟古桥;测称重:放上回形针,观察拱形的变化;加拱足,再次测称重。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汇报的方式得出结论:抵住拱足的力越大,拱形越不容易变形,可以承受的重量就越大。拓展部分,朱老师给学生介绍了中国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拱形的力量以及石拱桥背后的秘密。整节课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兴趣盎然。

 

做名片》

古桥的资料如何展示?怎样图文并茂地介绍古桥?围绕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1月17日,孔清香老师开设《我为古桥做名片》一课,为学生资料展示提供模板。孔老师用古桥图片和文字资料导入课题,明确课堂任务——为古桥制作名片。通过比一比、试一试、找一找、贴一贴、做一做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尝试。运用具体清晰的任务设计为课堂导航,学生学会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美化图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成家乡古桥名片的设计。

针对学生古桥研学考察中发现的台阶太滑的问题,以及旅游公司正在修复的接桂桥纹饰设计,11月25日,倪佳娴老师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古桥纹饰我设计》。倪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古桥结构我来找、纹饰含义我探索、纹饰设计我在行。学生通过阅读任务单,小组讨论结构,认识到古桥纹饰的重要性;通过观察纹饰,猜测含义,学习古桥纹饰蕴含的美好寓意;通过真实的接桂桥修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设计古桥纹饰的积极性,最后各个小组上台展示作品。整节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探究设计的兴趣。

 

在《家乡的古桥》活动宣传阶段,学生创作了古桥宣传语、桥诗桥画,同时结合目前的实际开始深入思考:疫情之下,怎样更好地宣传方便更多人了解黎里的古桥,实现足不出户的云游览?怎样运用技术手段将古桥文化展示给游客?怎样在古镇场景模型中承呈现古桥文化?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11月24、25日 陆志芳老师分别为五年级学生开设《云游黎里古桥》和《我为古桥制作二维码》两节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跟着陆老师学习用scratch软件制作古桥云游览动画,学习二维码的制作方法,并在课后完成古桥二维码的制作。这两节课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运用技术手段赋能家乡古桥的宣传。

 

三、反思总结促发展

 

戴进春:本学期我参加科、信、综、劳联合教研组活动,听了我们教研组五位教师的教研课,每堂课都十分精彩,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首先,课堂都是围绕热爱家乡古镇来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黎里古石桥作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黄朝侠老师的制作泥塑古桥,十分精致;孔清香老师的信息课为古桥做个名片;十分精美。陆志芳老师教学的《云游黎里古桥》,界面十分友好。其次,每堂课都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强调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老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创设学习氛围,而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朱敏娴: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求各学科有效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引下的课堂教学将是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通过本学期科、信、综、劳联合教研组的主题跨学科教研活动,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学习、研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全面发展的效果。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黎里古镇的桥有了多维度的认识,开阔了视野,更在活动中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综合能力。

 

 

陆志芳:这学期的跨学科教研活动,让我听到了来自不同学科的五堂精彩的课,也让学生认识黎里古桥——制作古桥——了解古桥结构——帮古桥制作了名片和动漫版的导游动画。同一主题的跨学科学习能使碎片化的学习走向深层次建构,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让零碎的知识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孔清香: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是以学科学习为立足点,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或方法,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或理论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目的是深化和拓展学习者对学科知识与学科方法的理解,以更好地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技能。本学期我们综合实践、科学、信息科技、劳动四个学科教研组一起,尝试以“黎里古桥”为内容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次尝试,我们对如何有效地开展跨学科教学和跨学科主题教学如何进行整体规划有了清晰而深入的认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基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设计任务,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谢玉明:听了倪老师这一课,将身边的古桥文化及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结合学科的优势,让学生来设计,充分发挥的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让我们的教学联系生活,衔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运用知识去创新,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陆志芳:我执教的是五年级信息技术课《云游黎里古桥》,在本课教学中,通过结合当下疫情和本学期跨学科课题“古桥”的真实生活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用SCRATCH解决疫情下云端旅游这个问题,让学生体学会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发展创新意识。《我为古桥制作二维码》这节课是为了更好的介绍每座古桥模型而衍生出来的一节课,引导学生根据学习需求,查找数字化工具,选用合适的工具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得到提升。

倪佳娴: 本学期我们足以“家乡的古桥”开展了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使我收获满满。在《拱形的力量》这节科学课上,朱老师的授课让我学习到了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授课模式,也令我恍然大悟,综合实践课不也恰恰是这样的吗?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改善“收与放”,即不能“教”。但综合实践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 就是指导。尤其是课程刚启动,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教师一步步得引导他们去实践摸索,点拨他们学会合作,在《古桥纹饰我设计》这一活动中,我一开始就布置他们靠小组讨论的方式探寻黎里古桥结构的特点,学生们总结的也很到位,四年级学生的探索能力比较强,在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学生才会靠这种自己探索总结的方式,徜徉在知识海洋中。

 

 

黄朝侠:本学期我们基于新课标理念,组建了联合教研组。围绕《家乡的古桥》跨学科主题研学项目进行了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针对学生在古桥研学不同阶的真实情境问题进行研发,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理解、问题解决和迁移运用能力的提升。劳动课上的粘土古桥创意制作、科学课上的古桥结构原理探究、信息技术课上的名片、动画、二维码制作、综合实践课的古桥纹饰创意设计,最终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对的培养目标。核心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实践,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走向课堂的中心,走向课程的中心,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和建构者。